对于企业来说,如何与其他优秀企业竞争?如何赢得或保持市场?这些都是极其严峻的挑战,而竞争力的核心来自于一支高素质的团队—人才。人才需求无处不在,每个公司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寻找优秀的人才,但很多公司也有同样的感受—人才难找。目前,中国需要寻找能够满足企业独特需求的专业人才。能够忠于公司的人才确实严重短缺。通过挖掘寻找人才,可以挽救一时的应急,但不能长期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。最彻底的方法是自己培养。
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要紧跟公司发展战略,紧跟业务发展,知道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支撑公司未来的发展。基本逻辑是企业战略-人才战略-人才盘点-人才培养。

我们从三个维度衡量一个人可以培养的价值:一是其成长和学习的意愿强度。二是其对学习的悟性高低。三是其德行厚度。
这三点基本决定了我们一个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比。
首先,学习和成长的意愿决定了我们培养一个人是否容易。意志坚强的人,就像一个敞开的瓶子。只要水倒出来,他就会主动接下。只要培养他的人有内容和底蕴的,他很快就接受了。相反,意愿不强的人,心态封闭,接受转化的效率特别低。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,打开他的心扉。否则,再怎么教都是徒劳的。
一个人学习之心不开,多因自傲自大。在实际工作中,那些很聪明却很难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的人,往往是这样的。管理者出于珍惜人才的角度,希望把人才培养好,但收效甚微。
其次,学习的悟性高低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未来能够成长的高度。有的人很想学,但是受限于自己的天赋,很多东西还不能形成基本的思维和认知,所以表现悟性不是很高。在教学过程中,经常感觉鸡同鸭讲不能得到共鸣。不仅需要降低教授的内容深度,甚至有些内容根本无法交给他,因其始终无法感知得到。反之,悟性高的人才,往往可以相互推论,类比学习,训练他们事半功倍。最重要的是,一个人才在某个领域、某个阶段的学习和成长,主要靠的是自己的感悟和追求。培养这能做的很有限,只能靠自己的理解。所谓,师傅带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
最后,德行的厚度决定了我们培养的人才的持久性和适用范围的广度。这个维度其实是最重要的,但是经常被管理者忽视。古人说,厚德载物是很有道理的。美德的内涵包括正确认识自己、包容他人、面对困难时的应变能力。有德的人,能力稍有不足,也可以通过德行补足。因此,它在工作的岗位上具有相当的耐用性,不会因为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波折而影响其积极性。有德的人,因为他们了解人和自然界的多样性,他们从心底里包容他人,所以他们能够适应各种工作和工作环境,并且容易与不同的团队成员相处。可被安排的工作内容和岗位极为广泛。也擅当众人。
如果我们想同时挖掘和培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点的人才,那么我们就可以果断地在他身上投入资源,精心培养,持续培养。他不会让你失望。
有效培养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与竞争力,更可以促进员工的向心力与成就感,在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,让组织成为具有学习氛围,领导具有指导能力,员工热爱学习的园地是极为重要的使命,科教兴国,学习为先,企通学助力企业培养人才、帮助企业建设人才梯队。